形态描述
背鳍Ⅸ,Ⅰ-10;臀鳍11;胸鳍20;腹鳍Ⅰ-5;尾鳍20。侧线鳞(见图公式46)鳃耙6+11。
体长为体高9.2~11倍;为体宽5.1倍;为头长2.8~3.2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4倍。头长为吻长3.1~3.5倍;为眼径5.6倍;为眼间隔13~15倍;为眼后头长1.9倍;为上颌长3.5倍;为尾柄长5.6倍;为尾柄高7.1倍;为背鳍第一鳍棘18倍、第二鳍棘2.1倍、第四鳍棘2.4倍、倒数第二鳍棘11倍、最后鳍棘3.9倍、第一鳍条3.8倍;为臀鳍最长鳍条4.3倍;为胸鳍长2.1倍、基底宽4.1倍;为腹鳍长1.5倍、鳍棘3.5倍;为尾鳍长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倍。
体延长,平扁,向后渐狭小,背缘低弧形,腹缘平直;躯干前半部稍高,腹鳍基部处体最高,躯干中长,尾长为躯干长1.5倍;尾柄稍短,尾柄长约为尾柄高1.3~1.5倍。头长大,很平扁,前部狭圆,后部宽大,头背缘低斜,腹缘低平。吻长大,扁圆,吻长约为眼径1.5倍。鼻孔2个,圆形,靠近;前鼻孔较小,位于吻端与眼正中,后鼻孔稍大,距眼近于距吻端。眼中大,圆形,上侧位,眼球高达头背缘,距鳃盖后缘约为距吻端1.8倍。眼间隔狭小,眼径为眼间隔2.3~2.7倍。口大,端位,口裂低斜,口裂长为头
长0.3倍。下颌长于上颌。上颌骨露出,后端凹叉状,下叉肢较长,伸达眼前部下方。上下唇薄,口角唇肥厚。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粒状牙群,犁骨牙群分离为2纵群。上颌前端无牙。舌宽薄,游离,前端截形。鳃孔宽大,前端伸达后鼻孔下方;第四鳃弓后具1裂孔。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细长。假鳃发达。
鼻骨具1鼻棱,中部具1鼻棘。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后方具第三和第四眶下骨,无第五眶下骨。眶前骨外侧中央具1棘,向四周发出6条辐射棱,下缘无棘。第一眶下骨短小;第二眶下骨长大,伸达前鳃盖骨前缘,眶下棱具2棘,下方具1纵棱;第三和第四眶下骨具眶下感觉管。中筛骨具1对中筛棱,无棘,位于前颌骨突后方。侧筛骨光滑,具1较大眼前棘。额骨光滑,眶上棱低平,后半部具5~6小棘;有鼓棘;眼间无额棱、无额棘。顶骨光滑,顶棱显著,顶棘两侧具4~6辐射
状细棱,棱后部具1棘。眼后方至侧线前端具1蝶耳棱,短小;翼耳棱颇长,具2棘;后颞颥棱颇长,具1棘;肩胛棘2个。前鳃盖骨具2棘,上棘大,约等于眼径1/2,基部有1副棘,下棘小,下缘无1向前棘。鳃盖骨具2细棱,后端各具1棘,下棱较长。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肱棘宽三角形,位于胸鳍基部上方。眼间隔凹入,顶棱间凹入,顶棱与眶后棱间略凹。前鼻孔后缘具1皮瓣,后鼻孔具1皮质短管。虹膜具圆舌状突起。间鳃盖骨无皮瓣。
鳞稍小,栉鳞,覆瓦状排列。侧线鳞附近有细小副鳞。头部鳞细小,前端及腹面无鳞。各鳍均无鳞。侧线斜直,上侧位,伸达尾鳍基底。前方2~4侧线鳞各具1棘,其余侧线鳞均无棘。
背鳍2个,间距大于眼径;第一背鳍较短,起点位于鳃盖骨上棘稍后上方,第二背鳍略短于第一背鳍2倍,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第一鳍棘很短小,游离,略短于眼径1/2,略短于倒数第二鳍棘;第二和第三鳍棘最长,约为第一鳍棘4倍,向后渐短小;最后鳍棘颇长,约为第一鳍棘3倍,位于第二背鳍前端;第一鳍条最长,略短于最长鳍棘,约为其前棘1.5倍。臀鳍起点位于第二背鳍前端下方,鳍长略长于第二背鳍,无鳍棘,最长鳍条短于背鳍最长鳍条,鳍条后端几伸达尾鳍基底。胸鳍短而宽圆,伸达第一背鳍第六鳍条下方,具2不分枝、12分枝、5不分枝鳍条,下方无游离鳍条。腹鳍较长大,亚胸位,左右远离,第一鳍条长约为鳍棘1.5倍,内侧鳍条较长,伸达臀鳍起点。尾鳍后缘圆截形,鳍长约为体高1.3倍。
体腔中大;腹膜白色。胃囊状,壁厚。肠长约为体长2/3,盘曲2次。幽门盲囊细长,7个。无鳔。
体褐紫色,具斑纹和斑点。头、体散布黑点。虹膜金黄色。上下颌具褐斑。眼下方具2较大褐斑。体背侧在背鳍第一至第二鳍棘、第四至第五鳍棘、第七至第九鳍棘、第五至第七鳍条和第八至第十一鳍条等处下方以及尾鳍基底稍前各具1较宽褐色横纹。鳍红色。第一背鳍具数个灰褐色斑点,后上方灰黑色;第二背鳍具数纵行黑色斑点。臀鳍具褐斑和1纵行条纹。胸鳍具4~7横纹。腹鳍中部具1横行云状大斑。尾鳍前端具1横纹,后部具4纵纹。
体长为体高9.2~11倍;为体宽5.1倍;为头长2.8~3.2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4倍。头长为吻长3.1~3.5倍;为眼径5.6倍;为眼间隔13~15倍;为眼后头长1.9倍;为上颌长3.5倍;为尾柄长5.6倍;为尾柄高7.1倍;为背鳍第一鳍棘18倍、第二鳍棘2.1倍、第四鳍棘2.4倍、倒数第二鳍棘11倍、最后鳍棘3.9倍、第一鳍条3.8倍;为臀鳍最长鳍条4.3倍;为胸鳍长2.1倍、基底宽4.1倍;为腹鳍长1.5倍、鳍棘3.5倍;为尾鳍长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倍。
体延长,平扁,向后渐狭小,背缘低弧形,腹缘平直;躯干前半部稍高,腹鳍基部处体最高,躯干中长,尾长为躯干长1.5倍;尾柄稍短,尾柄长约为尾柄高1.3~1.5倍。头长大,很平扁,前部狭圆,后部宽大,头背缘低斜,腹缘低平。吻长大,扁圆,吻长约为眼径1.5倍。鼻孔2个,圆形,靠近;前鼻孔较小,位于吻端与眼正中,后鼻孔稍大,距眼近于距吻端。眼中大,圆形,上侧位,眼球高达头背缘,距鳃盖后缘约为距吻端1.8倍。眼间隔狭小,眼径为眼间隔2.3~2.7倍。口大,端位,口裂低斜,口裂长为头
长0.3倍。下颌长于上颌。上颌骨露出,后端凹叉状,下叉肢较长,伸达眼前部下方。上下唇薄,口角唇肥厚。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粒状牙群,犁骨牙群分离为2纵群。上颌前端无牙。舌宽薄,游离,前端截形。鳃孔宽大,前端伸达后鼻孔下方;第四鳃弓后具1裂孔。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细长。假鳃发达。
鼻骨具1鼻棱,中部具1鼻棘。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后方具第三和第四眶下骨,无第五眶下骨。眶前骨外侧中央具1棘,向四周发出6条辐射棱,下缘无棘。第一眶下骨短小;第二眶下骨长大,伸达前鳃盖骨前缘,眶下棱具2棘,下方具1纵棱;第三和第四眶下骨具眶下感觉管。中筛骨具1对中筛棱,无棘,位于前颌骨突后方。侧筛骨光滑,具1较大眼前棘。额骨光滑,眶上棱低平,后半部具5~6小棘;有鼓棘;眼间无额棱、无额棘。顶骨光滑,顶棱显著,顶棘两侧具4~6辐射
状细棱,棱后部具1棘。眼后方至侧线前端具1蝶耳棱,短小;翼耳棱颇长,具2棘;后颞颥棱颇长,具1棘;肩胛棘2个。前鳃盖骨具2棘,上棘大,约等于眼径1/2,基部有1副棘,下棘小,下缘无1向前棘。鳃盖骨具2细棱,后端各具1棘,下棱较长。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肱棘宽三角形,位于胸鳍基部上方。眼间隔凹入,顶棱间凹入,顶棱与眶后棱间略凹。前鼻孔后缘具1皮瓣,后鼻孔具1皮质短管。虹膜具圆舌状突起。间鳃盖骨无皮瓣。
鳞稍小,栉鳞,覆瓦状排列。侧线鳞附近有细小副鳞。头部鳞细小,前端及腹面无鳞。各鳍均无鳞。侧线斜直,上侧位,伸达尾鳍基底。前方2~4侧线鳞各具1棘,其余侧线鳞均无棘。
背鳍2个,间距大于眼径;第一背鳍较短,起点位于鳃盖骨上棘稍后上方,第二背鳍略短于第一背鳍2倍,鳍条后端不伸达尾鳍基底;第一鳍棘很短小,游离,略短于眼径1/2,略短于倒数第二鳍棘;第二和第三鳍棘最长,约为第一鳍棘4倍,向后渐短小;最后鳍棘颇长,约为第一鳍棘3倍,位于第二背鳍前端;第一鳍条最长,略短于最长鳍棘,约为其前棘1.5倍。臀鳍起点位于第二背鳍前端下方,鳍长略长于第二背鳍,无鳍棘,最长鳍条短于背鳍最长鳍条,鳍条后端几伸达尾鳍基底。胸鳍短而宽圆,伸达第一背鳍第六鳍条下方,具2不分枝、12分枝、5不分枝鳍条,下方无游离鳍条。腹鳍较长大,亚胸位,左右远离,第一鳍条长约为鳍棘1.5倍,内侧鳍条较长,伸达臀鳍起点。尾鳍后缘圆截形,鳍长约为体高1.3倍。
体腔中大;腹膜白色。胃囊状,壁厚。肠长约为体长2/3,盘曲2次。幽门盲囊细长,7个。无鳔。
体褐紫色,具斑纹和斑点。头、体散布黑点。虹膜金黄色。上下颌具褐斑。眼下方具2较大褐斑。体背侧在背鳍第一至第二鳍棘、第四至第五鳍棘、第七至第九鳍棘、第五至第七鳍条和第八至第十一鳍条等处下方以及尾鳍基底稍前各具1较宽褐色横纹。鳍红色。第一背鳍具数个灰褐色斑点,后上方灰黑色;第二背鳍具数纵行黑色斑点。臀鳍具褐斑和1纵行条纹。胸鳍具4~7横纹。腹鳍中部具1横行云状大斑。尾鳍前端具1横纹,后部具4纵纹。
大小
体长达400mm。
背鳍Ⅸ,Ⅰ-10;臀鳍11;胸鳍20;腹鳍Ⅰ-5;尾鳍20。侧线鳞(见图公式46)鳃耙6+11。
体长为体高9.2~11倍;为体宽5.1倍;为头长2.8~3.2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4倍。头长为吻长3.1~3.5倍;为眼径5.6倍;为眼间隔13~15倍;为眼后头长1.9倍;为上颌长3.5倍;为尾柄长5.6倍;为尾柄高7.1倍;为背鳍第一鳍棘18倍、第二鳍棘2.1倍、第四鳍棘2.4倍、倒数第二鳍棘11倍、最后鳍棘3.9倍、第一鳍条3.8倍;为臀鳍最长鳍条4.3倍;为胸鳍长2.1倍、基底宽4.1倍;为腹鳍长1.5倍、鳍棘3.5倍;为尾鳍长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倍。
背鳍Ⅸ,Ⅰ-10;臀鳍11;胸鳍20;腹鳍Ⅰ-5;尾鳍20。侧线鳞(见图公式46)鳃耙6+11。
体长为体高9.2~11倍;为体宽5.1倍;为头长2.8~3.2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4倍。头长为吻长3.1~3.5倍;为眼径5.6倍;为眼间隔13~15倍;为眼后头长1.9倍;为上颌长3.5倍;为尾柄长5.6倍;为尾柄高7.1倍;为背鳍第一鳍棘18倍、第二鳍棘2.1倍、第四鳍棘2.4倍、倒数第二鳍棘11倍、最后鳍棘3.9倍、第一鳍条3.8倍;为臀鳍最长鳍条4.3倍;为胸鳍长2.1倍、基底宽4.1倍;为腹鳍长1.5倍、鳍棘3.5倍;为尾鳍长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倍。
生物学
暖水性海洋鱼类,体中型,体长达400mm。栖息于近海泥沙底层,少游动,体平扁,常半埋土中,露出背鳍鳍棘,以诱饵并御敌害。摄食鱼、虾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等。卵生,浮性卵。底拖网,沿海小拉网,缯网及定置网具等均常捕到。一般供鲜销食用。
生境信息
暖水性海洋鱼类,体中型,体长达400mm。栖息于近海泥沙底层,少游动,体平扁,常半埋土中,露出背鳍鳍棘,以诱饵并御敌害。摄食鱼、虾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等。卵生,浮性卵。底拖网,沿海小拉网,缯网及定置网具等均常捕到。一般供鲜销食用。
国外分布
分布于印度洋、中太平洋和北太平洋西北部,非洲南部、印度、大洋州、印度尼西
亚、菲律宾、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海城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亚、菲律宾、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海城中国沿海均有分布。
分类讨论
本种的眶下骨减少至5块,第五眶下骨消失;眶前骨外侧具辐射状棱,中央具1棘;眶下棱上下各1条,有2棘;背鳍鳍棘减少至9;第二背鳍远比第一背鳍长;臀鳍无鳍棘;颅骨具13棱和棘,无额棱、额棘、顶棘和颈棘等4棱和棘。体形似平头鲉。眶下骨的基本形态与鲉科相似。眶下骨减少,偏南分布。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10尾,体长148~400mm,采自辽宁新金县皮口、东海北部、大陈、东澳、石塘、东庠、闽南鱼场、北海、汕尾、干冲。